化工安全生产技术——第二章安全管理
发布时间:2021-09-26 12:50:43 人气:738
第二章-安全管理
第一节 安全管理的原则和内容
1974年在孟加乔拉塞化肥厂,由于误开阀门造成爆炸,死伤15人,经济损失达6亿美元;1984年12月,美国碳化公司设在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尔市的一家农药厂发生了45吨剧毒甲基异氰酸酯泄漏事故,造成2500余人死 亡,约5万人失明,20万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成为迄今为止世界化工史上最大的一次事故惨案。
一、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 化工生产的前提
• 化工生产的保障
• 化工生产的关键
化工生产具有易燃、易爆、易中毒、高温、高压、有腐蚀等特点,生产过程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很多,危险性和危害性强大,因此对安全生产的要求很严格。对从事化工技术工作的职工,安全技术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实现安全生产、促进化学工业的发展,是现代化学工业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
二、安全管理
三 、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
【案例2-2】
1978年3月,江苏某化肥厂曾发生一起当时全国罕见的爆炸事故。1978年3月的一个下午,该厂一辆运液化石油气的槽车运回一车液化石油气,准备灌进储罐。开始灌装时,操作人员发现储罐液位已达85%的限位,于是告诉司机关泵停止灌装。司机停泵后,为急于回家,没有拆下灌装腔管,也没有向下一班人员交待。下一班人员接班后,也没有检查,直接就将车开动,准备开回车库,结果将储罐单向阀拉断。储罐中原装有10吨液化石油气,单向阀断裂后,便大量喷出,并迅速汽化。立刻,液化气云雾笼罩了周围大片地区,近大约4min后,爆炸就发生了,并引起一片火海,火焰高达数十米,3h才被扑灭。此次事故,死亡6人,伤55人。
安全管理的重要原则:
•生产必须安全
•安全生产,人人有责
•安全生产,重在预防
四、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
1.安全机制
•管理体制:专业管理、群众监督以及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
•基础工作:安全规章制度建设、标准化制定、安全评价和管理、员工的安全培训教育、安全技术措施、安全检查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管理方式方法研究以及有关安全情报资料的收集分析等。
2.动态安全管理
•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重点:工艺安全和操作安全;
•检修过程的安全:全厂停车大修、车间停车大修、单机检修以及意外情况下的抢修等。
•施工过程的安全:企业扩建、改造等工程施工。
•设备安全:设备本身的安全可靠性和正确合理的使用,直接关系生产生产过程的运行。
3.预测和监督
•安全预测可以通过分析发现和掌握安全生产的规律及倾向,做出预测、预报,有利于预防消除隐患。
•安全监督主要是监督检查安全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检查发现安全生产责任制执行中的问题,为加强管理提供动态情况。
4.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
•法制化:企业在实现安全管理法制化的过程中,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标准化:企业标准化工作,是实现企业科学管理的基础。
•规范化:企业应根据国家及行业颁布的条例、规定,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作为企业内部的行动规范
•系统化:化工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系统化安全管理是现代化工的要求,也是现代化管理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安全管理的体制
一、安全生产责任制
•企业各级领导的安全生产职责
•企业安全专职机构安全生产职责
•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颁发的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规制度、条例和标准;
•负责组织制定、修订和健全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规程;
•负责监督和检查各项安全制度落实执行情况和企业日常安全的监督检查;
•负责组织企业日常安全教育和考核;
•负责对企业各种安全事故的调查和上报。
•企业各职能部门的安全生产职责
•各级安全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
•安全工程师、车间安全员、班组安全员
•工人的安全生产职责
听从指挥,不违章作业,并制止他人违章作业;正确使用各种工具和防护器材,正确穿戴劳动保护用品;努力学习各种安全技术知识、判断处理事故技能;积极参加有关安全活动;积极向班长提出各种有利于安全生产的意见建议。
二、安全标准与规章制度
1.安全标准与规章制度的意义
安全标准可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部颁标准、企业标准等几种。
规章制度包括法规、规程和条例三项基本内容。
•法规是法律文件的一种,是国家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的要求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规则文件,具有法律规范的一般约束力。
•规程是根据安全标准制定的工作标准、程序或步骤,是为执行某种制度而做的具体规定和对生产者进行安全生产而制定的细则。
•条例是由国家机关制定批准的规定,在安全生产领域的某一方面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如:“生产区内十四个不准”、“操作工人的六严格“、”动火作业六大禁令”、“进入容器、设备的八个必须”、“机动车辆七大禁令”等。
操作工的六个严格
严格执行交接班制;严格进行巡回检查;
严格执行工艺指标;严格执行操作票;
严格遵守劳动纪律;严格执行安全规定。
安全标准与规章制度的制定的原则
•必须符合国家法律和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
•必须是实际生产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必须经过反复实践,不断补充、修订和完善;
•必须在大量搜集国内外、行业内外、企业内外典型事故案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一切潜在的危险因素,着眼于防止各种事故的发生;
•必须充分发动广大群众,集思广益,切合实际,企业规章制度必须要经过职工代表大会讨论批准。
机动车辆七大禁令
严禁无证、无令开车;严禁酒后开车;
严禁超速行车和空挡溜车;严禁带病行车;严禁人货混载行车;严禁超标装载行车;严禁无灭火器车辆进入进火区。
三、安全培训教育
1.安全培训教育的目的
增强法制观念——能全面接受有关安全和劳动保护的政策、法令教育,提高贯彻和执行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增强法制观念;
•提高安全技术素质——防止误操作或违章操作所导致的各类事故;
•提高企业安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水平。
2.安全培训教育的内容
•思想教育——基本内容,树立“安全第一”、“生产服务安全”、“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等基本思想;
•劳动保护方针政策教育——重要内容,保证“全员”“全过程”管理得以实现;
•安全科学技术知识教育——主要内容,能全面提高企业安全管理素质和水平;
3.安全培训教育的形式
形式 | 内容 |
三级教育 | 厂级、车间级、班组级安全教育 |
特种教育 | 危险性大的工种及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使用前的安全教育,一般脱产学习,考核合格 |
经常性教育 | 上班前、中、后制度化的安全教育 |
学校教育 | 开设安全技术与劳动保护的课程 |
社会教育 | 运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的多种媒体进行安全教育的形式 |
四、安全检查
1、安全检查的目的——是全方位做好安全工作的有效形式
•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
•贯彻落实安全措施
•预防事故发生
2、安全检查的类型
•日常性、专业性、季节性、节假日性、不定期性、综合性
3、安全检查的方法
基层单位的自查 主管部门安全检查
安全监察机关的检查 联合性安全检查
4、安全检查的内容
•查领导、查思想是安全检查的主要内容。
•查现场、查隐患深入生产现场是安全检查的关键内容
•查管理、查制度、查整改是安全检查的基本内容。
生产区内十四个不准
1.加强明火管理,厂区内不准吸烟。
2.生产区内,不准未成年人进入。
3.上班期间,不准睡觉、干私活、离岗和干与生产无关的事
4.在班前、班上不准喝酒。
5.不准用汽油等易燃液体擦洗设备、用具和衣物。
6.不按规定穿戴劳动保护用品,不准进入生产岗位。
7.安全装置不齐全的设备不准使用。
8.不是自己分管的设备、工具不准动用。
9.检修设备时安全措施不落实,不准开始检修。
10.停机检修后的设备,未经彻底检查,不准启用。
11.未办高处作业证,不戴安全带,脚手架,不准登高作业。
12.石棉瓦上下不固定好跳板,不准作业。
13.未安装触电保安器的移动式电动工具,不准使用。
14.未取得安全作业证的职工,不准独立作业;特殊工种职工未经取证,不准作业。
第三节 安全事故管理
一、事故分类
凡是能引起人身伤害、导致生产中断或国家财产损失的事件,都叫事故。
事故的分类(按性质不同):
•生产事故
•设备事故
•火灾事故
•爆炸事故
•伤亡事故
•污染事故
伤亡事故——企业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件。
企业——在我国境内的一切从事经济活动,以盈利为目的的并在工商行政部门注册的独立核实单位。
职工——企业支付工资的各种用工形式的工人(合同工、协议共、临时工)、干部。
1、轻伤与轻伤事故
轻伤是指造成职工肢体伤残,或某些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轻度损伤,表现为劳动能力轻度或暂时丧失的伤害。一般指受伤职工歇工在1个工作日以上,但够不上重伤者。
轻伤事故是指1次事故中之发生轻伤的事故。
2、重伤及重伤事故
重伤是指造成职工肢体残缺或视觉、听觉等器官受到严重损伤,一般指引起人体长期存在功能障碍,或劳动能力有重大损失的伤害。
重大事故是指一次事故中发生重伤(包括伴有轻伤)、无死亡事故。
3、死亡事故和重大死亡事故
•死亡事故是指一次事故中死亡职工1~2人的事故。
•重大死亡事故是指一次事故中死亡3人以上(含3人)的事故;
•一次事故中死亡10人以上者为特大事故。
4、急性中毒事故
•急性中毒事故是指生产性毒物1次性或短期内通过人的呼吸道、皮肤或消化道大量进入人体内,使人体在短时间内发生病变,导致职工立即中断工作,并须进行急救或死亡的事故。
•急性中毒的特点是发病快,一般不超过1个工作日,有的毒物因毒性有一定的潜伏期,可在下班后数小时发病。
三、事故发生原因
1.事故发生的过程
事故的发生往往与人的行为有密切的关系,根据统计并分析,工作中各种事故可用金字塔来表示,每发生一起事故所带来的影响。
每发生一次重大事故,伴随有600起工作失误,30起财产损失和10起轻微伤亡。
近几年,我国每年各类事故造成的人员死亡人数高达10万人,伤残几十万人,直接经济损失约在1000亿人民币,间接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人民币以上。
2.事故预防和控制原理
•参与意识 —— 有安全意识,主动发现隐患,参与预防活动;
•明确任务 —— 对危险进行鉴别,设计事故发生和处理事故的方案;
•对方案进行评估 —— 修改方案
•控制过程 —— 对事故进行检查和监控,即时处理事故,并惊醒协调工作
四、事故调查分析
1、事故调查分析
本着“三不放过”原则
事故调查应注意:
2.事故原因分析
•组织管理方面:劳动组织不当;环境不良;培训不够;工艺操作规程不合理;防护用具缺陷;标志不清。
•技术方面:工艺过程不完善;设备无保护和保险装置;设备设计不合理或制造有缺陷;操作、作业工具不当;
•卫生方面:生产厂房空间不够;气象条件不符合规定;操作环境中照明不够或照明设置不合理;由于噪声和振动造成人员心理上变化;卫生设施不够,如防尘、防毒设施不完善。
转自江苏省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网络教学平台